俞柏青:以根石写景的大师

俞柏青是我见过的在艺术追求过程中,真诚的,有定力,能坚守的人。

在当代,以根抱石来创作根雕作品的人在根雕和根艺界有很多,毫不稀奇。但是,能够常年坚持雕刻艺术创作,且持续研究某一个系列,以根石写景,能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其中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俞柏青崖柏根抱石作品
俞柏青崖柏根抱石作品

崖柏根抱石是指有树根把石头包住生长,形成有根有石头在一起的奇特造型现象。崖柏一般都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崖壁上,成长环境非常恶劣,根与石在冰、雪、风、霜、日照的作用下,生长异常缓慢;与其它根抱石所不同的是,崖柏如果要达到可以用作根雕和根艺的需求材质要求,根抱石往往都需要在自然中陈化和风蚀上千年,所以说崖柏根抱石材料非常珍贵。

生活在南方小镇的柏青,是标准的“南人北相”,身材高大厚实,粗犷豪迈,尤其是一双在雕刻中磨砺出来的,像石雕一般的大手,有力且粗糙。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也不断通过艺术创作,给我们带来了很视觉上的享受。

柏青身形高大,但是工作室却很小。

这个离家不远,几平米的雕刻空间,用“斗室”来形容,应该说一点都不为过,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空间里,柏青创作的很多优秀的雕刻作品就是这里孕育和诞生的。

柏青工作空间虽小,但作品气势很大。

柏青的作品画面总是能够呈现出山水的气象万千、大漠驼铃的浩瀚无垠;无论是大山之巅的风景,还是老少边穷的山寨,他总是能把自然空灵与人文情怀以写意的手法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柏青生性耿直,乐观豁达,生活在新昌的山水田园之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江南地域和传统文化的薰养,也使他与身俱来的喜爱中国文化。与友人小聚虽不善饮酒,却能饮大佛龙井奉陪,舞文弄墨、以文会友,常有“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豪迈之情。关于柏青的“写意”木雕,前面有很多研究者,在此我就不班门弄斧了。两年前的春节期间,我赴新昌拜会了柏青先生,喝了花雕,品了龙井,在此我想聊聊地域文化与个人作品的关系。

白居易说:“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栖焉。”

新昌自魏晋时期就成为了中国佛教般若学的中心,也是中华山水诗文的起始地;由东晋始,新昌就是名人高士悟道和修身的好去处,且历代绵延不绝,从而赋予了这方灵山秀水以佛、儒、道、隐逸、唐诗等文化为主体的深厚内涵,成就了新昌独特的“非常之境”。

新昌之“非常之境”,留下了很多名人足迹,如:东晋著名雕塑艺术家戴逵、书圣王羲之、东晋名士谢灵运、南朝杰出文艺理论家刘勰、唐代诗人孟浩然、“诗圣”的杜甫、“诗仙”李白等等历代名人都曾多次慕名多次到过此地;民国时期弘一大师、黄炎培、郁达夫等近现代名人也曾来新昌游历,留下的诸多诗文,今日已成了新昌的胜迹,成为了区域人文景观。

柏青每日徜徉在这样的人文景观中,长期浸淫在木雕的艺术创作中,产生“写意”审美取向应当说是自然而然的;在江南朦胧的小雨中思索,将中国画的笔墨、骨法用笔与雕刻技法相结合,追求“似与不似”的写意性艺术表达,将激荡在胸中的豪迈,洋溢在内心激情,以一种潜藏在脑海中的形式来宣泄和纵情刻划,我想这种艺术情怀和艺术个性的生成,毫无疑问是与地域文化和个人的艺术追求是分不开的。

什么是大师?怎样才能成为大师?

我比较喜欢爱因斯坦的说法:“只有那些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一个目标中去的人才能成为大师,”以此为据,柏青堪当!

3,341 次浏览